查看原文
其他

地方文史专家【林树建】:故乡似母亲(温州)

2016-08-07 金辉 浙南林氏源流网


采访对象:林树建 地方文史专家 《浙江学刊》前主编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(以下简称林)



来源:温州商报

专栏主持:金辉 本报记者(以下简称金)

古往今来,远走他乡却又魂牵梦绕故土的游子不计其数。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“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”等诗句,无不饱含对家的思恋和怀念,也浓缩着不尽的感叹和遗憾。因为,回家的路总是那么遥远。而路上又驮载着风霜雨雪,也洒满了望乡的泪水。

因而,故乡这两个字,无论从嘴里说出来,还是从笔尖上写出来,都很重,很缠绵,如同泥土般沉重浑厚,容易让人眼眶发热,思绪万千。

林树建先生也是这样眷恋故土的。故乡在他的心目中如同母亲,甚至是被放大了的母亲形象。多少年来,他的游子之情总是把故乡牵挂着,总是希望自己一步一步地靠近家乡,即便回不了家乡,哪怕离乡近些,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也可心满意足。他的学术研究更是以家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对象。故乡,真似母亲啊!

林树建1940年9月28日出生于瑞安市上望林东村(今属瑞安市上望街道)一个读书人家庭。曾经在莘塍聚星小学读书。初高中毕业于瑞安中学。1957年,17岁的他考取厦门大学经济系。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《中国经济问题》杂志编辑。1977年,为了回乡,他调到浙江,先参加财政部在杭州编写的《财政经济史》编写组工作。书稿完成后,到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研究工作。1980年调《浙江学刊》编辑部,历任责任编辑、副主编、主编。1998年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,担任《浙江方志》主编。他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、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委员。2001年退休后,仍坚持浙商及温州文化研究,曾策划出版《浙商名人研究丛书》、《浙商文化研究丛书》等,并任副主编。

长期以来,林树建一直从事中国经济史、经济思想史和地方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。经济史论著主要有《浙江的海外贸易始于东汉》、《唐五代浙江的海外贸易》、《元代浙江的海外贸易》、《元代的浙盐》、《十大古都商业史略》(合著)、《宁波商帮》等。思想史的论著主要有《毛泽东对中国传统财政思想的继承和超越》、《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》(合著)、《永嘉郡城与郭璞思想》、《孙诒让的经济主张及其实践》、《陈傅良与永嘉学派》等。此外,还参与编辑《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》(上、下册)、《虞洽卿研究》、《巴人文集》、《浙江省市县区辉煌二十年》(任副主编)等书。多篇(本)论著获国家级、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。

林树建在浙江文史界颇有知名度,我熟悉的学者中不少人知道他,称赞他,与他有交往。个中原因与他在省社科院办《浙江学刊》、《浙江方志》有关。由于刊物突出地方特色、注重学术质量,《浙江学刊》、《浙江方志》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人士的赞誉。但在我看来,他对家乡地方文化的关注特别令人感动。

凡在温州召开的大型文史专业研讨会上,时常可见他的身影,比如瑞安黄家五先生、孙诒让、金嵘轩等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,他提交论文,发表观点,上台演讲,为乡贤献上一瓣心香。



家乡有一座待开采的文化金矿

金:周梦江先生生前说起过您,称赞您对故乡的深情。他说,当年您在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工作,可是为了离家乡近些,走归方便些,您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环境,回到了浙江。以现在的交通条件来看,厦门到温州,和杭州到温州相差不大。您当时真的是这样想的吗?这与您的学术研究方向有关吗?

林:我在大学里读的是经济学,可骨子里爱好的是文学和历史。那是小时候受到老师的影响。我的启蒙学校是上望小学,虽然教室破旧简陋,而教学质量上乘。教语文的吴挺老师(后任老温州大学副校长),给我们讲解《千家诗》等,使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。瑞安中学时的历史老师马允伦,讲课生动,学生听得入迷。我对历史的痴迷便是从那时候开始的。

在厦大工作顺利,同事关系融洽。《中国经济问题》主编谢佑权教授,更是亲我如子,关怀备至。“文革”中,《中国经济问题》停刊,我没有参加“武斗”,也没有消磨时光,而是关门读书,几乎读完了中文系和历史系本科生所有的课程。特别是厦大里几位文科教师,与我志趣相投,时常凑在一起,啜着铁观音,评古论今,充实了我的文史知识,打开了我的学术视野。

在厦大20年,我阅读了不少温州乡土书籍和文学作品。谢灵运“池塘生春草,园柳变鸣禽”诗句和孙衣言“务求知古如君举,尤喜能文似水心”的联语,使我意识到家乡有一座深层待开采的文化金矿。故乡太有魅力了,于是,决定返乡,为家乡文化研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。



《小商品,大市场》首发《浙江学刊》

金:厦大至今在您的脑海中仍留下美好的记忆。我知道,厦大是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,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。厦大依山傍海,校园风光旖旎,被誉为“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”。可是,您喜欢的是文史,那当年为何又报考厦大经济系呢?

林:我不是因为校园美丽而去,是一时的心血来潮,说起来可笑。那时我很稚嫩。高考体检时,医生说我患色盲症,不能报考理工医农类专业,当时我蒙了。填报志愿时,我不知所措。突然想起几个月前在学校图书馆里翻阅马克思的《资本论》。书中理论深奥,我看不懂,译者王亚南的名字却记得牢牢的,非常敬佩他。王亚南是著名经济学家、厦大校长,我便冲着王亚南的名字而填报了厦门大学经济系。我很幸运,不仅考取,毕业后还留校,如愿以偿地分配到王亚南校长一手创办的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工作。王校长对诸多经济问题都有独特见解,这让我接触到当时最鲜活、最前沿的经济理论思想,并为此后所从事的理论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。

金:1977年您回到浙江。不久便到《浙江学刊》工作。《浙江学刊》是份有份量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,富有地方特色,影响力大,为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施展才能的平台。作为主编,在您的办刊生涯中,有令人难忘的故事吗?

林:就说一件事。那是1986年春,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费孝通到温州作社会调查,浙江省政协指派我陪同费老一起到温州。费老是位著名的社会学家,他在调查中以犀利的眼光,发现了“温州模式”的价值和意义,并以《小商品,大市场》为题,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,高度肯定“温州模式”,并交给我在《浙江学刊》上发表。这篇重量级论文,我以最快的速度签发,并加编者按,刊登在1986年3期《浙江学刊》“温州模式探讨”栏目。费老的学术论文发表在我们刊物,为《浙江学刊》添色不少。同时,也是我们《浙江学刊》为“温州模式”的鼓与呼,作出了自己的贡献。

费老的论文发表后,引起强烈反响,瑞安市政协向我约稿,要我详尽回忆费老温州之行中发表的一些观点。我撰写了《深入调查,务实求真——记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温州之行》一文。

费老的温州之行,对“温州模式”的成因、特点、意义、弱点及发展趋势,作了深入透彻的分析,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。在这次陪同中,我学习到不少东西,也为家乡经济迅猛发展感到由衷的自豪。



商帮与商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

金:在杭州,意味着您的研究转向家乡“文化金矿”开采的开始,也是您学术生涯中出成果阶段。《宁波商帮》一书应该是您一部重要著作吧?

林:《宁波商帮》是我花费精力最多的一本书。1988年,省政协准备编写《宁波帮企业家的崛起》一书,向我约稿。为此,我写了题为《“宁波帮”的形成及其特色》的论文。后来。安徽师大校长张海鹏组织编写《中国十大商帮》,邀我撰写《宁波商帮》。1993年完稿后,我对《宁波商帮》又进行了内容的增补,然后成书,2007年6月由黄山书社出版。

在商帮研究中,我对商帮概念的界定、商帮形成的标志,以及宁波商帮形成的时间等问题,提出了自己的观点。

我认为,商帮与商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商帮,是以地域乡谊为纽带,以会馆、公所、同乡会为联络场所,在外埠结帮经营的工商业者群体。而那些到外埠从事单独、分散经营活动的工商者个体,或凭血缘姻亲关系结伙到外埠从事经营活动的工商业者家族,都不能称商帮。商人个体活动或商人家族从事经营活动,早已有之,而商帮的出现,则在明代。

不少人认为,宁波商帮是鸦片战争之后形成的。1988年我首次提出,宁波人外出经商古已有之,而结成商帮则是明代末年的事。其形成的标志是天启、崇祯年间,宁波商人在北京设立鄞会馆。我的这些观点,现在逐渐被学术界认可。

金:说起宁波商帮,我们温州人都敬佩他们,宁波商人是做大生意的,如第一家近代意义的中资银行,第一家中资轮船航运公司,第一家中资机器厂等等,都是宁波商人所创办。在温州历史上,尤其是民国时期,宁波商人也曾经来到温州,经营各种行业,为温州经济发展作出贡献,您在研究中有发现宁波商人在温州的踪迹吗?

林:宁波民性通脱,素善经商、行贩坐贾遍及全国,乃至海外各地。在《宁波商帮》中,我特意增补了“宁波商帮在温州”一节,论述他们在温州经营情况。

温州乃浙南重镇,商业繁盛,当然吸引宁波商帮来温经营。据我所知,清嘉庆年间,宁波商帮已在温州创立四明公所。特别是清末民初,在温州经商的宁波籍商人甚多,且业务发达。他们大多聚居在大南门外花柳塘、虞师里一带。19世纪末,旅居温州的宁波商人还曾成立温州宁波会馆。温州多家老字号名店,如裕大南北货行、五味和副食品商店、叶同仁中药店、秦三泰铜锡店、郑生记菜馆、广和酱园等,都是宁波帮商人开设的。他们的商业经营,对温州经济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


为家乡地方志编修特别留意

金:您曾经在省地方志办公室工作过,还担任《浙江方志》主编。治天下者以史为鉴,治郡国者以志为鉴。地方志是资料性的地情实录和地方性的百科全书,编纂人员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,这正可发挥您的专长。能告诉我,您为家乡地方志编修做了哪些事吗?

林:读家乡的志书,对于我来说格外亲切,特别关注。我曾经参加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志》的编辑工作,对志稿进行了认真的审订、修改和加工。不知怎么的,我对温州籍学者的科研成果,更是特别的留意,惟恐遗漏。我想,这是一份家乡的情愫吧。

我有幸参加《瑞安市志》、《永嘉县志》、《龙湾区志》的审稿会,会前都认真审读,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。有的志稿,追溯事物发端,要引用古籍记载史料,我都认真设法查阅原书的出处,以纠正志稿的失误,尽可能减少差错。去年,新一轮《温州市志》又开始编修,我仍期待着这部志稿。

说实在的,审读家乡志稿仿佛漫步在家乡的历史隧道里,心理得到了充分的满足,有一种愉悦感。同时,增加了对家乡的了解。不要说,这是审稿,是回家啊!我要感谢家乡。

金:应该感谢的是您。您帮助家乡做事,但您从中得到了满足,这是难能可贵的境界。趁此机会,请您为家乡的文化建设提点宝贵意见或建议?

林:这些年,家乡重视文化建设,每次返乡参加家乡的学术活动,我都有这样的新发现。你问我有何建议,我想到了瑞安西山上的施昕更先生墓地。

良渚文化是我国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,良渚遗址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块圣地。1959年夏鼐先生将这种新石器晚期文化,命名为良渚文化。而最早发现良渚文化遗址的人,是余杭人施昕更。他为杭州西湖博物馆绘图员,于1936年发现良渚文化遗址,1938年西湖博物馆内迁到丽水松阳,他到瑞安任抗日自卫会秘书。起早贪黑地操劳,让他患上了猩红热并发腹膜炎,由于缺医短药,1939年5月29日,病逝在瑞安县医院,年仅28岁,安葬在城关西山。

这样一位历史人物,也是瑞安的文化遗产,有重要的文物价值,所以我建议要保护修葺他的墓地。前不久,经良渚文化研究专家林华东教授介绍,我结识了施昕更的嫡孙施时英,他打算到瑞安寻找祖父的墓地,我准备陪同他一起来。



有关温州林氏链接

中华林氏(浙南)源流网点击超150万次


【视频】近一个月发布林氏重大新闻/信息回顾 月点击12万


中华林氏源流研讨会在温州龙港隆重召开


【宋】林一龙《大若岩记》(温州永嘉)

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林建海回归助力金融改革(温州乐清)


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任院长(瑞安)


温州籍空军专家【林瑞华】昨魂归故里


上善如医;助人济世 记名中医【林上助】(温州苍南)


(视频)“【林剑丹】温州书法专业学子奖学金”颁发仪式


访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林海帆统领由38位教授、500多科研人员,42个实验室的团队(洞头)


温籍浙南抗日女侠林心平(平阳)


温州1500多人林氏小山村培育出3名博士(瑞安)


【林家女儿】传奇女商人【林小冬】和安徽林氏集团帝国(泰顺)


温州80后首富林奇:从“不成器”到“成大器”


【明】曾坚《林氏孝感志》(泰顺泗溪)


永嘉县林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大会在罗浮林氏祠堂隆重举行(永嘉)


乐清林氏青年联谊会暨林氏宗亲慈善基金会成立(乐清)


浅析林薿与温州士族联姻群体(浙江苍南)


林景熙:温州成就最高的诗人


【林氏村落】诗画山水 温州泽雅源口古村


《中华林氏•浙南源流》序(林顺道)中国社会科学系列研究员、教授


《中华林氏•浙南源流》序(林伟功)中华林氏两会会长


《中华林氏•浙南源流》序(林正范)浙江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




【林氏谱序】系列链接:

谱序0001:【明】宋濂《平阳林氏祠学记》(温州平阳盖竹)


谱序0002:【明】曾坚《林氏孝感志》(温州泰顺泗溪)


谱序0003:【明】苏伯衡《林氏族谱序》(温州平阳岭门)


谱序0004:【明】柯潜《重修林氏族谱序》(福建莆田南渚)九牧


谱序0005:【明】林道楠《泰和金溪林氏族谱序》(江西泰和金溪)


谱序0006:【民国】林幼春《林氏宗庙修谱序》(台湾雾峰林家)


谱序0007:【宋】方大琮《殷有三仁》(比干 箕子 微子)


谱序0008:【民国】林森《国民政府林前主席叙》(湖南)


谱序0009:【明】胡应麟《忠清里林氏族谱序》(浙江杭州)


谱序0010:【宋】吕夏卿《重修旌表门闾碑记》(福建莆田阙下)


谱序0011:【清】佚名《羊城梁化合族祠記》(广东惠州)


谱序0012:【清】林大耀等《安富林氏族谱新修全谱小引》(四川荣昌)


谱序0013:【宋】林栗《东林林氏家谱序》(福州长乐)


谱序0014:【明】李东阳《林氏族谱序》(福州 固始林)


谱序0015: 【清】粟荣训《会同林氏族谱序》(湖南会同)


谱序0016:【明】王原采《林氏族谱序》(浙江黄岩)


谱序0017:【明】叶向高《题林氏宗谱序》(福建莆田)


谱序0018:【明】林文《文昌林氏族谱》(海南)



林氏大全系列

林氏支派】系列

【林氏网站】系列

中华林氏2015大事纪

中华林氏2015人物

全球林氏QQ群大全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